top of page

舞動賽德克 織出巴蘭社

紀錄歷史與傳統工藝的梅香河谷


賽德克族主要居住今南投縣與花蓮縣,近代族群分類上被歸為泰雅族分支,經多年正名運動,終在2008年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臺灣原住民族群。


相傳賽德克的祖先從樹根誕生,樹根由中央山脈的白石山上發源,向外發展,由於語言差異,逐漸形成了「德克達雅(Tgdaya)、都達(Toda)、德魯固(Truku)」三個群。拉、馬卡納奇、馬立巴三群,皆散居於南投縣仁愛鄉,今霧社以東山區。




 

中原部落

位於清流與眉原之間被稱為「中原」(Nakahara),部落共分三個社,巴蘭社原居霧社及其以西脊嶺上,在今清潔隊(風景區管理所舊址)至高峰尾一帶;卡奇克社原居春陽對岸山腹;塔卡南社原居南卡奇克社南方山腹。因日本人興建萬大水壩,將其遷至中原部落現地,已是二次遷徙。



清流部落

清流,族人稱Gluban,意即中途休息的地方,臨溪地帶多緩斜地與平坦地,適於墾殖。這裡居住的賽德克族為「馬赫坡社」,族人因「霧社事件」被日本政府迫遷於此。



眉原部落

此部落以泰雅族人為多,泰雅族分布於仁愛鄉,據傳是泰雅族發祥地,原本族人由西部平原遷入山區,移動時,沿北港溪流域溯溪而上,居住於白狗山與合歡山間的溪岸,當他們抵達山區建立部落後,自然形成不同的族群,泰雅族形成馬巴阿拉、馬卡納奇、馬立巴三群,皆散居於南投縣仁愛鄉,今霧社以東山區。



 

祭典儀式


祈雨祭

久旱不雨的時候,賽德克族人會在部落附近的溪流舉行「祈雨祭」,祈求天降甘霖。「祈雨祭」儀式大多選在午後舉行,先由主祭者抱著「祭品」註1施行祭禮並口誦祭文,將「祭品」置於水面隨溪水流走。



狩獵祭

於每年的10~11月間舉行,舉行「收穫祭」之後的一個月內舉辦,狩獵方式為將一座中小型的山林或部分山林由山腳下點火圍燒,讓棲息、覓食於該山林間的鳥獸因火勢而向火圈外逃竄,獵者隱身在火圈外圍以逸待勞進行圍獵,對賽德克族人而言,舉行狩獵祭具有以下兩種意涵:準備迎接新的一年、慶祝豐收。



獵首祭

賽德克族人「獵首」的主要目的是「強化部落的人力」,因為在當時人口愈多的部落就愈壯大,部落愈壯大族群就愈強盛,削弱他人的人口數即可增加自身部落的人口穩定度,由此可知部落時期賽德克族人對人丁旺盛的渴望。雖然如此,「獵首」的對象還是有其一定的規範:不獵孩童、不獵婦女、不獵老者、不獵殘障者。




 

景點介紹



織布的家

以織布文化傳承為主要成立宗旨,長者負責織布教師及苧麻製線教學,引導大小朋友學習,延續長者在兒時織布的記憶,不定時的相聚對她們來說是每天的期待,她們常說:「溫馨的家就是織布的家」,只要是部落的中小學生,都會提共免費教傳統織紋。除了傳統織紋,也開發新織紋,以部落的人、事、地產、景或部落傳說為新圖紋主軸,以織布來說部落故事,讓織布更有生命力。





巴蘭生活園區

在中原部落,族人嘗試尋找回來巴蘭社的無形記憶,建構信手拈來可訴說自己文化歷史的力量,包含聚落、巫術、祭典儀式、農作、狩獵、遷徙等,讓海拔500公尺的部落連結海拔1200公尺的故事。巴蘭社有5個聚落,部落傳統生活是共享、分享、友愛、樂觀、合作,將這些特質分享大家,未來期待能有更多人一起參與,藉由文史座談或文藝展示,匯集整個巴蘭社故事生活圈,期望成為具有特色的部落。




賽德克族家屋

賽德克族傳統的建築為「半穴居」,其建造方式為往地下挖深2米左右,以粗壯的木材以及石板堆疊做為地基及建築的主體結構,賽德克族傳統家屋的建造完全不需要使用鋼筋及水泥,木材的銜接也可按照傳統原住民建造工法完成。

特色:居住舒適性、冬暖夏涼、防風防雨,屋內可以直接升火,兼具取暖及烘烤獵物的功用。




中原聖心堂

興建於西元1955年,隔年10月落成,教宗「比約十二世」特派「黎培禮」駐華教廷公使主持大禮彌撒,慶祝活動長達15天,熱鬧非凡。中原聖心堂早年傳教時不論彌撒、祭獻或祈禱,皆使用賽德克語,教會在原住民的社區不但是信仰的記號,更是生命的福源。







餘生紀念堂

位於仁愛鄉清流部落,是一座二層樓磚石水泥構造建築,外牆為灰色抿石子,有紅黑交雜的圖騰裝飾,搭配原木裝飾組合而成的特色建築物。館內以文物陳列與圖說等記述當年霧社事件經過,是一座紀錄霧社事件的記憶寶盒,因霧社事件使得清流部落顯得格外具歷史性。



仁愛鄉原民賞梅區

每年十二月中旬至次年一月中旬,互助村、新生村的各大梅樹區便陸續綻放。清流、中原、眉原3部落的梅樹栽培面積約4、50公頃,是仁愛鄉最大梅區,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彭家梅園,屬於階梯式梅園,位於互助國小旁,可搭配山景拍攝,坐在階梯上拍攝也相當有意境,步道兩側梅樹形成的雪白廊道,雪白花海奇景還能享受梅花的撲鼻香氣。


bottom of page